近年來,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簡稱慢阻肺)的患病形勢日益嚴峻。據統計,全國慢阻肺患者數量已接近1億人,且患病率仍在持續攀升。這一數據不僅反映了呼吸道疾病對公眾健康的巨大威脅,也凸顯了醫療資源與疾病管理面臨的挑戰。
慢阻肺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,主要表現為氣流受限,癥狀包括咳嗽、咳痰、呼吸困難等。長期吸煙、空氣污染、職業粉塵暴露等是其主要危險因素。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和環境污染問題持續,慢阻肺的患病率預計將進一步上升。
在這一背景下,ST模式呼吸機(輔助/控制模式)逐漸成為慢阻肺治療的重要手段。ST模式呼吸機能夠在患者自主呼吸減弱或暫停時自動提供呼吸支持,確保足夠的通氣量,特別適合合并睡眠呼吸暫停或呼吸肌疲勞的慢阻肺患者。其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功能可有效降低患者呼吸功,改善氣體交換,提高生活質量。
臨床研究表明,合理使用ST模式呼吸機可顯著減少慢阻肺急性加重次數,降低住院率,并延緩疾病進展。目前許多患者對呼吸機治療的認知不足,且設備費用和醫保覆蓋范圍仍是普及的障礙。
為應對慢阻肺高患病率的挑戰,除推廣ST模式呼吸機等先進治療手段外,還需加強公眾健康教育,倡導戒煙和減少空氣污染暴露,完善基層呼吸慢病管理體系建設。只有通過預防、診斷、治療和康復的綜合策略,才能有效遏制慢阻肺的蔓延,守護國民呼吸健康。